医疗资讯
“机器人”赋能手术 有“智”更有“质”——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千例
4月3日,随着一台肺叶伴肺段切除手术的完成,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1000例。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是医院技术实力的彰显,更是“以患者为中心”理念的生动实践。作为全市唯一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医院,第一医院为鹤城及周边地区患者带来了更精准、更安全、更高效的诊疗选择。
开启“机器人微创时代”
2021年3月15日,第一医院引进全球最新一代——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作为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的首台手术机器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启动标志着齐齐哈尔市乃至黑龙江省西北部地区外科手术正式步入“机器人微创时代”。
传统微创手术往往需要1名医生、3名助手,而采取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手术,只需要一名医生坐在仪器前像开车一样操作手控仪器和脚踏板,一名助手在手术手术台前协助,手术过程则由达芬奇机器人的4只机械臂进行操作。达芬奇机器人拥有可放大10-15倍的高清3D手术视野,以及540°旋转灵活操作的机械手臂,在狭窄的解剖区域也可以完成各种人手难以完成的精细化操作,同时智能系统可以过滤人手抖动,让医生轻松实现手术精准操作。
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系统可运用于普外科、心胸外科、泌尿外科、妇科等,包含所有可以通过腔镜微创手术治疗的疾病,一些传统胸、腹腔镜无法开展微创手术治疗的复杂病例、绝大部分肿瘤病例。第一医院医务部部长郑志涛介绍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引进以来,第一医院心胸外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妇科、甲状腺外科等十多个手术团队陆续开展机器人辅助下的手术操作,涵盖肺癌根治、直肠癌根治、食管癌切除、宫颈癌根治、甲状腺肿物切除等复杂术式。
挑战外科手术“天花板”
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其独特优势,引领外科手术进入“精准微创”新时代,为更多复杂病症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自医院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来,第一医院外科团队不断挑战技术高度,完成了一例又一例“天花板级”的手术。
肺是不可再生的器官,早期发现肺恶性肿瘤并及时进行精准切除,对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至关重要。2024年4月10日,南院心胸外一科通过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为患者成功进行肺部双次亚段联合切除术,不仅一次性解决多发结节问题,同时尽最大可能保留其他健康肺组织,真正做到了精准治疗。“肺的支气管结构好比一棵大树,随着‘分杈’越来越细,解剖上也从叶、段、亚段范围越来越小,而次亚段切除是目前外科能触摸到的最小最细的范围。”南院心胸外一科主任曹忠宇说,次亚段联合切除术需要在不损伤静脉基础上,在中央静脉末端和后方做精细解剖,相当于在“柱子”的遮挡下去游离、切除肺组织,稍有不慎则会造成其他血管受损,随时会让手术转为肺段切除甚至肺叶切除,切除较多肺组织后,便无法保留更多肺功能。而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强大的优势使外科医生如虎添翼,对于患者术后快速康复、提高生活质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肺部亚段联合切除术的成功完成,将肺结节手术引入精准“天花板”时代,也为那些已经存在肺功能受损的患者带来了新希望。
胰腺手术是普通外科中最复杂且风险最高的手术之一,被誉为腹部手术中的“明珠”。2024年6月5日,第一医院南院普外一科医疗团队实现了一次技术突破,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开展腹腔镜胰体尾切除+全脾切除术,成功挽救了一位胰腺肿瘤患者的生命。胰体尾癌的传统手术方式是胰体尾部加脾脏切除,解剖层面为胰后包膜和肾前筋膜之间,很容易导致肿瘤残留而无法做到真正完全切除,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却完美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南院普外一科主任张宏伟介绍说,“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可以突破人手转腕极限的机械臂,使手术操作更灵活,尤其在一些狭窄的解剖位置也可以做到游刃有余;主刀医生通过控制操控手柄来完成手术,滤除了人手的不自觉抖动,可以减少术中出血,更利于患者术后的康复。
“一站式”搞定多发病灶
从单一病灶切除到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从单一科室操作到多学科机器人联合手术,现在第一医院医疗团队可以根据不同患者病情精准分析,制定科学、合理、规范化、个体化的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方案,大幅度缩短诊断和治疗时间,提升患者就医的体验感。
59岁的高先生同时患有胃恶性肿瘤、结肠恶性肿瘤,属于少见的消化道双原发癌。手术同时涉及上腹部、下腹部,如果采用传统手术方式同时切除两处肿瘤,需要在腹部采用近40厘米的“通天切口”,手术创伤、出血、并发症等问题也难以避免。经过讨论后,第一医院南院普外一科团队认为可以尝试采用达芬奇机器人为患者进行微创手术,减少手术创伤和风险,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此次手术中使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仅在上腹部开一个0.8厘米的切口和4个1.2厘米的机械臂戳卡口,就完成切除两处肿瘤的手术操作,达到了精准、安全、高效、微创的手术效果。
2023年5月9日,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开启多学科协作的新篇章。韩女士因为排便习惯改变进行结肠镜及病理检查,被确认为恶性直肠癌。术前检查发现她不仅有直肠癌,而且有子宫肌瘤。因为两种疾病分属于不同科室,通常情况下或选择前后两次手术,或同期一次性开腹手术,手术时间较长、创伤较大。为了减轻患者痛苦,第一医院南院普外二科联合南院妇一科共同为患者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术中,南院妇一科先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全子宫双输卵管切除术,妇科手术完成后,机器人手术系统不停机,患者变换体位,手术团队调转机械臂进行二次对接,南院普外二科顺利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直肠癌手术。
探索精准医疗新高地
从第1例到第500例,用了2年4个月的时间;从第500例到第1000例,只用了1年9个月的时间。1000例的手术记录中,不仅能看出量的积累,也能看出质的飞跃。当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日臻成熟,第一医院的医生们或者开始尝试技术创新,或者尝试开辟手术的新领域。
第一医院南院心胸外一科是目前和“达芬奇”合作最多的科室,科室不仅将传统“开胸大手术”变为“打孔微创手术”,使患者住院周期缩短,还尝试逐渐将手术创口由“单孔”“单操作孔”升级为“点”。科室主任曹忠宇却并不满足于完成手术,他在手术的创新上也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在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过程中,镜下的连续缝合也是操作的难点之一,特别是缝合线打结。为了在进行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时更顺利地完成打结,曹忠宇用一根鞋带反复进行尝试,终于研究出了一种像打领带一样往血管残桩上“一套一撸”的特殊打结方法。
为确保达芬奇手术的规范开展,第一医院选派骨干外科医生、手术护士赴上海、北京等地的专业培训中心深造,通过理论考核与模拟实操的培训,培养了一批兼具技术熟练度与创新思维的手术团队。目前,第一医院已形成“主刀-助手”AB角协作模式,保障了手术的高效配合。除了目前已经开展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科室,第一医院还安排肛肠科、乳腺外科等科室医生出去学习技术,不断探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新领域。
南院乳腺外一科副主任医师包和义学习了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技术后,对这项技术的好处如数家珍。在他看来,达芬奇机器人左右臂同步操作能量器械,双击电凝快速止血,避免了传统腔镜频繁更换器械的繁琐;镜下缝合技术化繁为简,打结时间从分钟级缩短至数秒,手术时长较传统术式平均缩短50%以上,显著降低麻醉风险,尤其适合高龄、心肺功能薄弱患者。他也期待不久的将来能够把达芬奇机器人应用到乳腺外科领域,仅需在腋窝开5厘米隐蔽切口就能完成乳腺肿瘤切除术,术后疤痕几乎隐形,配合假体植入技术,在根治肿瘤的同时兼顾乳房外形美观,让年轻患者重拾自信。
4年时间千例手术,手术方式的“智”变带来了外科手术的量变和质变。“从传统开放手术到腔镜手术,再到机器人手术,我们见证了外科手术向精准化、智能化的飞跃。”第一医院首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操作者、副院长殷和良说,“未来,我院将以手术突破千例为新起点,继续推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疑难复杂手术中的应用,探索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同时加强科普宣传,让更多患者了解微创技术的优势,让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成为守护百姓健康的‘智能利刃’。”
“达芬奇”的探索脚步
2021年3月15日,第一医院引进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
2021年3月24日,普外科完成全院第1例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2021年4月9日,泌尿外科首次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2021年4月27日,心胸外科首次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2021年5月17日,妇科首次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2021年7月1日,甲状腺外科手术首次开展达芬奇机器人手术。
2021年7月7日,普外科完成一例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胃癌+结肠癌切除术,首次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完成的多脏器联合切除手术。
2021年8月26日,心胸外科用4分钟完整切除大小约5厘米的纵隔肿瘤,术后不到24小时患者就出院,这是鹤城首例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辅助下全孔纵隔肿瘤切除日间手术。
2021年9月7日,第一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100例。
2022年3月16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引进一周年,医院顺利完成第200例手术。
2023年5月9日,普外科和妇科联合开展全子宫双输卵管切除+直肠癌根治,实现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的跨学科合作。
2023年7月3日,第一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500例。
2024年4月10日,心胸外科完成右肺上叶S2bi+S3ai次亚段联合切除,首次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开展肺部双次亚段联合切除,将肺结节手术引入精准“天花板”时代。
2024年6月5日,普外科团队完成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下脾+胰体尾切除术,成功挑战腹部手术中的“明珠”。
2025年4月3日,第一医院达芬奇机器人手术突破1000例。